正文阅读

大范围雨雪天气进入最强盛时段,心脑血管疾病高发,如何预防?

心脑血管疾病 阅读 1306 2022-01-27
导读: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,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,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%。当气温降到12摄氏度以下,就该绷紧“预防心脏病发作”这根弦了。很多人长时间身处空调下温暖的室内,乍一出门到低温的环境中,忽冷忽热,很容易引发心肌缺血。

中国天气网讯今年以来最强雨雪过程持续,今天开始(1月27日)将进入此轮过程的最强时段,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了暴雪黄色预警,河南西部、湖北大部、湖南北部和安徽中部等7省区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。在雨雪天气和冷空气影响下,南方多地湿冷将贯穿一整天,华南29日气温也将下降。

843c76df59324962553

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,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,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%。当气温降到12摄氏度以下,就该绷紧“预防心脏病发作”这根弦了。很多人长时间身处空调下温暖的室内,乍一出门到低温的环境中,忽冷忽热,很容易引发心肌缺血。


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“偏爱”冬季?

降低尿酸的最佳办法

1、气温低

寒冷容易刺激人体血管收缩,以及出汗减少,血压容易上升,尤其在突然降温或忽冷忽热的情况下,人体血管收缩、交感神经兴奋、血液流动加速,导致血压飙升或血栓形成。


2、冬季人体的耗氧量增加

因为耗氧量增加,容易增加心肌缺血、心梗的发生几率,增加心脏负荷。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,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尤其是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中风发病率高。


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,如何预防?。

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,患者常伴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。而冬天室内外温差、寒冷刺激,不当饮食等会加重原有疾病,进而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因此,高危人群应特别注意。


1、防寒保暖

温度下降、室内外温差等都会导致血管在寒冷刺激下收缩,而激素分泌异常会进一步加剧收缩,并最终使得血压升高。而裸露的颈部和头部血管更易遭受寒冷刺激,急剧的血管收缩会致斑块脱落,导致脑梗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。因此,冬季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,尤其是三高患者、中老年人群等高危人群,外出时应戴好围巾、帽子等,以防血管遭受寒冷刺激。


2、运动强身

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选择待在家里不运动。冬天可选择低强度的室外运动或是室内运动等。当然,早晨温度低且空气不好,是脑血管意外高发段,建议调整运动时间,尽量在9-10点后或午后出门,注意保暖,控制运动时间低于1小时。


3、多饮水

冬天天气干燥,加之暖气供暖使得空气干燥,而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也会减慢,但是冬天人们喝水量却明显偏少,这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流阻力增加,诱发脑梗等。因此,冬天一定要注意多饮水,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喝。


4、清淡饮食

冬天温度低,人们常偏爱各种高脂、高热的食物,以保证机体的温暖。殊不知这很可能导致血脂增加,血液粘稠度增加,进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,甚至是导致斑块破裂,诱发脑梗等。因此,冬天也应注意清淡饮食,少食动物脂肪、肝脏、油炸食物等,多食蔬果、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以防血脂升高。同时可预防便秘,规避脑血管意外的发生。


5、调整心态

冬季天气变化易致情绪波动,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等。因此,高危人群应注意调整情绪,保持良好的心态,切忌情绪大起大落、剧烈起伏等。


6、定期监测血压

血压在冬季极易出现波动,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。必要时可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,出现头晕、肢体麻木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诊断,以便及时治疗,以防严重后果的发生。


7、遵医嘱用药

脑血管患者冬天用药需格外注意,在遵医嘱坚持用药的同时,还需注意密切观察身体反应,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,第一时间就医诊断和治疗。


推荐体检预约:北京体检预约 上海体检预约 重庆体检预约

相关文章
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
阅读 1263 2020-12-26 09:25:31
推荐体检机构